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一个时期以来,发展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积累了大量的结构性问题。传统的发展方式若再不改变,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忧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环境就是民生,生态就是民心。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更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增加了“美丽”,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有了更好的对接。今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概括为“四个一”: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
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重大的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理论成果。这一卓越的理论创新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 4月8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来到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语重心长,“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重大命题。在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篇就讲,“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视角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在协调发展与保护关系方面,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又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
——在处理环境与民生关系方面,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深厚的民生情怀和责任担当。
——在运用方法与策略方面,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拨云见日,“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更是振聋发聩,“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系统思维治理生态环境的高超智慧,为用制度和法律的武器保护生态环境奠定了重要基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创造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创新性地传承了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治理更加有力。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新修订“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先后发布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展开。
效果更加显现。2013年到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下降26.8%,首批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41.7%。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一个日益变绿变美、生机盎然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
问责更加严厉。对生态环境的监督执纪问责是对生态红线的制度保障,更是践行“两个维护”的重要体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诸如陕西秦岭违建别墅、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等事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坚决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对生态环保领域的监督执纪问责,处理了一批领导干部,抓住了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扭住了生态实践的“关键点”,让生态“红线”成为了“高压线”,推动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战斗正未有穷期。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保持战略定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记者 陈杨 特约通讯员 钟环研)